大紅燈籠高掛,財神殿提供財神燈、文昌燈及姻緣燈等點燈祈福的服務,每個燈籠下方繫著信眾的祈福卡,一片紅色燈海隨風飄盪中將信息傳達天聽。
五路財神橋、聚寶盆、祈願亭與拜殿旁的蓮花祈願池,讓信眾帶著虔誠的心,透過簡單隆重的儀式,將願望告訴神明。
在烘爐地南山福德宮財神殿求「錢母」的流程如下:
-
:
-
:
-
:
-
:
-
: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烘爐地南山福德宮財神殿求「錢母」的流程如下:
:
:
:
:
: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簡稱南山福德宮、又稱烘爐地土地公廟,是位於臺灣新北市中和區內南里、烘爐塞山的土地祠,本為茶農所祭祀的小廟,後擴展成香火興盛的大廟,有一尊土地公巨像。
烘爐地供奉神醫華陀, 保佑北台灣健康, 保佑母親手術順利
南勢角呂氏為臺灣清治時期時自漳州府詔安縣來臺灣發展[1],來台祖為呂德進[2]。第二代落腳烘爐塞山區,該地左右突出一塊山頭,下有聳立一塊巨石,後來人便稱此地為「烘爐地」,此地區為呂家產業,附近的中和竟南宮、中和南山觀音寺也都是該宗族所建[3]。廟委呂芳錫表示,一百多年前該地山區有許多茶農,為求平安就在山上用土石搭建一座土地祠,由於山路崎嶇,除茶農外,幾乎沒人上山拜此廟[4]。
1952年,中和人游興仁改建小廟,各地善信競相捐輸[2]。後來,一名建商為感謝此土地公保佑,捐錢造路,並擴建土地公廟,定名為「南山福德宮」,有求必應的傳聞就此傳開,外地香客也愈來愈多[4]。1967年南勢角呂氏起重建[2],以呂蒼柏為首大幅擴展此廟[5],四年時間建成[2]。廟委游輝文表示,當時1960年代改建時,都靠信徒攜帶一桶水泥或幾塊磚,下山時帶著空水桶下山,慢慢把建材運齊改建[6]。1971年再逐步擴大為今日的規模,有活動中心、停車場、餐廳等[3]。隨著不斷修建,山麓並修建登山階梯,從烘爐塞山腳下登高至正殿,總共有一千兩百多個階梯[7]。
1994年,委員會計畫豎立一座大型的土地公神像,原規劃神像高度僅三十六台尺,經常到烘爐地爬山的林豐正便建議何不乾脆以建立一座新地標的方向來設計,於是委員會重新規畫巨型土地公神像,找到苗栗一位吳姓雕塑師傳製作一尊淨高七十二台尺、基座算起高達一百零八台尺的玻璃纖維巨像[8]。1996年3月完工後,行經北二高中和段時,由南向北往右邊山上望,便能清楚看到山腰上的此土地公像,廟方次年在兩旁各加一條巨龍像[9]。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感謝大直植福宮保生大帝祐我全家虎年健康, 關聖帝君及讓我生意順利,文昌帝君賜我思路清晰,2024房貸順利繳交,渡過難關
大直植福宮蔡英文,賴清德,張忠謀,柯文哲的總統級名人都來參拜過
植福宮保生大帝源自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夲」音「ㄊㄠ」/「tāo」,「急速」或「往來相見」之意,非「本」字。[3]另一說「夲」只是「本」的異體字,因其字「華基」,「基」字與「本」為同義互訓),字華基,號雲衷、悟真[註 1],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9日)[2]:12,福建路泉州同安縣白礁鄉積善里(今屬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
父名吳通(後封協成元君),母為黃月華(後封玉華大仙),原居漳州,因避亂[註 2]而到同安海濱的白礁結茅為屋,討海維生[2]:12。吳夲十三歲時,父親吳通患病,但因家貧無力就醫而去世,母親黃氏後來也因憂傷去世,此事令他立志學醫濟世[2]:12。吳夲初習捕蛇、採草藥,後學針灸、湯藥,醫術之名聲逐漸傳播民間[註 3][2]:12、13。而根據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宮檀越記〉,作者孫瑀的祖父孫天錫在天聖四年(1026年)因食用河魚生病而到旗山上面的居士庵調養,與一名周遊至此的裴姓方士(字號養真老人)相談甚歡[2]:14。後來吳夲[註 4]得知裴養真在此,便前來會面,兩人相談甚歡,裴養真並將所知全部教授給他[2]:14。而吳夲得知孫天錫已經患病多時,便為他醫治,僅三天便見療效,半個月就治癒,三個月後已經調養恢復[2]:15。之後孫天錫欲重金酬謝,卻被婉拒,兩人日後結為好友[2]:14。後來吳夲「飛昇」後,孫天錫在屋西建祠奉祀,後來因為靈驗,遂拓建廟宇,為「吳西宮」[2]:15。
而在天聖五年(1027年)時,白石[註 5]丁氏曾請吳夲重新抄錄三世祖丁遷的遺囑並懸於祠堂[2]:15。周茂欽認為這顯示吳夲擁有一定的書法造詣,且在地方上有相當聲望,才會被當地大族延請[2]:16。
宋仁宗景祐三年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吳夲為了幫急症病患採藥,前往青礁的大雁東山,卻失足墮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歲[2]:20。當地居民得知後,為追悼吳夲,紛紛塑像祭拜並私謚「醫靈真人」[2]:20。
傳說吳夲著有《吳氏本草》與《靈寶經》兩本醫學著作,他在泉州花橋亭行醫時曾用《靈寶經》傳授草藥知識[2]:68。而北宋大觀年間編纂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中的「霍香正氣散」、「加減平胃散」、「逍遙散」據說即來自《靈寶經》
特別感謝太歲星君,南斗北斗星君, 太陽太陰星君助我出入平安, 遇難呈祥, 心神安寧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鉅額房貸順利繳納,感謝大直植福宮庇佑
保 儀 大 夫 張 巡
「保儀大夫」張巡為唐朝 (西元709年-757年),天寶年間著名將領,祖籍蒲州河東,唐中宗景龍3年己酉(709)四月初十日出生於鄧州南陽,一說五月二十五日。張巡身高七尺,自幼博覽群書、少有奇志,深通兵法,於玄宗開元年間中進士及第,授太子通事舍,出任清河縣令,因治績斐然又擢調真源縣令,為官廉明政聲大著。
天寶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亂中,尹子奇率十三萬大軍進攻雎陽(今河南商丘),太守許遠寡不敵眾,張巡率兵支援,合兵後約得六千八百人,官拜為河南節度使副使,其堅守孤城被圍數月後,糧盡援絕,張巡不得已只好殺夫人林氏讓士兵充飢,但最後實在無力固守城池。城被攻破後,張巡不肯投降大罵賊兵,許遠及兵士們也都忠勇不屈,他以區區兩縣幾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陽,二個孤城近二年,最後全城兵員皆被殺害。後來朝廷為感念兩人忠勇護國史蹟,於是立廟塑像以奉祀,並敕封張巡為「保儀大夫」,許遠為「保儀尊王」;廟宇落成時,朝廷敕封為 『雙忠廟』。宋時封許遠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另有兩人尊稱互易之說,謂「保儀大夫」為許遠,「保儀尊王」為張巡。
民間欽佩他們這種忠烈的情操忠勇護國精神,死後以神明之禮祭祀他們,並給予張巡「尪公祖」「安公祖」等稱號。在民間最普偏的說法是「保儀大夫」為張巡;「保儀尊王」為睢陽太守許遠,但因歷史年代久遠,『雙忠廟』內兩人已成一體,甚至兩人的尊稱也有互易之說,一謂「保儀大夫」為許遠,「保儀尊王」為張巡。對其所指何人則是眾說紛紜,或以「保儀尊王」就是「保儀大夫」。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感謝彰化南瑤宮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庇佑,讓我全年生意一路長紅
玉皇大帝,又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天尊」,是道教信仰中的最高天神,掌管三界(天、地、人)萬物,主宰世間福禍、功過賞罰。信眾常向玉皇大帝祈求事業順利、財運亨通、家運昌隆,特別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更是南瑤宮的重要祭典之一,吸引眾多信徒前來參拜。
三官大帝,又稱「三官大帝君」或「三官手」,是道教三界的主宰,分別為:
玉皇大帝與三官大帝皆為道教尊神,在南瑤宮的供奉,展現了其護佑眾生的力量。許多信徒深信,誠心敬拜玉皇大帝與三官大帝,能夠帶來事業順遂、家庭和樂、健康平安。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關平(?—220年),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三國時蜀漢將領關羽的長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與曹仁、呂蒙等勢力交戰,關平隨父征討,後來為吳軍所敗,他與父親關羽一同被俘,最後於十二月(220年)在臨沮被孫權下令斬首。[1]
關羽歿後,顯靈不斷,被封為神,歷代君王、官民皆為其設廟祭祀。作為神祇的關羽身邊常有二人脅侍,左邊是提青龍偃月刀的周倉,而右邊捧印的就是關平。因此關平亦被稱為「關平帝君」、「關平太子」,形象面如傅粉,唇若塗脂,是一名年輕俊俏的白臉神將。
農曆五月十三日是關平帝君誕。據清代馮景撰《關侯祖墓碑記》及道教書文《關聖太子寶誥》,關平生於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6月16日),母即關羽妻胡氏。
民間傳說關平字坦之,因此劇目《走麥城》中關平名字也以「關坦之」表記。
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封武夷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加封「威顯」二字,明神宗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69年)封竭忠王[2]。
在《三國演義》中,關平是關羽在戰亂中所收之義子(與史實不符),親父名為關定,有一親兄名為關寧。首次登場於第二十八回〈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君臣聚義〉,當時關羽剛脫離曹軍,千里尋兄,會合張飛後便與身在冀州的劉備聯絡,雙方行至河北界首,於關定莊院內兄弟重逢。關定欲使年僅十八歲的次子關平跟隨關羽同行,劉備便主張讓關羽與關平結為義父子。自此後關平隨侍在關羽身邊,一生東征西討。
《演義》中的關平非常活躍,而且形象鮮明。他武勇過人,不遜乃父,曾跟隨劉備出征西川,立下戰功,後來又與曹魏猛將龐德大戰三十回合,彼此不分勝負;性格方面,關平冷靜沉著,數次勸阻其父衝動之舉(如於荊州想殺害吳國來使諸葛瑾、要單刀遠赴魯肅的宴會、強要於陣前親討龐德、徐晃等魏將),後來關羽與龐德大戰,幾乎遭到冷箭暗算,幸得關平眼快出言提示,更縱馬出陣接應,關羽方保無虞。
民間俗說及道教書文《關聖太子寶誥》指關平字坦之,電視劇《三國》則稱表字定國。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三國志‧魯肅傳》中孫吳大臣魯肅在和蜀漢戍守荊州的關羽一次會晤中,指責關羽不講信義,不還荊州。但是話還沒說完,席間某人突然反駁說:「所謂土地,只要給有德行的人擁有就夠了,哪裏有本來就歸屬於誰的道理?」這段突如其來的發言引來了魯肅嚴厲地喝斥。接著,關羽拿起武器對那人說:「這是國家大事,你這人懂些什麼!」說完便使了眼色教那人離開。[2]
本為黃巾賊首領張寶的麾下之將,在黃巾軍潰敗之後落草為寇。漢壽亭侯關羽千里走單騎尋找劉備之時,經過裴元紹的介紹而結識周倉。周倉在隨黃巾軍征戰之時即聽聞過關羽之名,當即追隨關羽,關羽後來為孫權所擒,周倉得知消息,自刎而卒,英烈殉主。
在民間信仰中,信眾稱周倉為周王公、周元帥、周將軍、周恩師等名號,常配祀於關聖帝君(關羽)之右側(左側為關平太子)作為其從神。其形象多為黑面長鬚、執持關刀而立。
以周倉為主神之廟宇少見,臺灣有由海漂神像發展而來的新北市萬里區野柳仁和宮及國聖仁和宮[3]、臺南市鹽水區鎮南宮[4]、基隆市安樂區崇德路仁安宮等。
非為主神但獨立奉祀(非作為關帝從神)者,臺灣有台北行天宮,新北市金山區磺港承天宮、金山區水尾威靈宮、金山區五湖里福德堂、基隆市安樂區內寮福慶宮、基隆市信義區月眉路福靈宮、馬祖北竿鄉白沙境平水尊王廟等[5]。
周倉的生日眾說紛紜,主要有六月十九日、六月廿二日、六月廿三日等說法,相差不多;成道日為十月廿三日。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關羽(聖帝)
關聖帝君指的是三國時期博學多識的名將關羽。他的暱稱是雲朝,生日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關聖帝君命聖真經》雲:“孝悌忠信,為人之本;禮廉恥,為人之根本。”
八德為立身之本,關聖帝修養了八德,保衛了國家和人民,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他升天之後便成為神,受到人們的崇拜。
呂恩主(呂洞賓)
呂恩主,名顏(同甘),字洞賓。他的生日是農曆四月十四日。呂恩淑肩上的寶劍象徵無形的“道劍”,用來斬斷人們心中的貪、瞋、癡三毒。 《呂蒂心經》說,呂恩主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導出三十六種善念,並用它們來淨除三十六種惡念。這些教誨非常有意義,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於修身養性、修心修行有極大的幫助。
張單
張恩主是灶神,出生於農曆八月三日。灶神是家人敬奉的神靈,用來保佑家人平安,看管家人的善惡行為,並向上天報告家人的功過。據傳說,灶神左右各有一位侍神。一個人有“好罐子”,另一個人有“壞罐子”,他們在罐子裡記錄著這個家庭的行為。
台北大昭寺的張恩主像右手握著「筵席」(書寫用的板子),記錄著世間人的善惡功過。
王恩主(王善)
王恩主的名字叫善,生日是農曆六月十六日。王恩珠原為雷神,所以他的臉、頭髮、鬍鬚都是鮮紅色的。其為“先天火車黃羅神官”,法力無邊,能下達晴空雨露、雷電避邪、治病救人等指令。它還可以消除邪惡,控制不忠和孝順,並懲罰那些背叛貴族、父母、老師或朋友的人。
岳飛
岳恩主是宋代一位博學的名將,筆名鵬舉。他的生日是農曆二月十五日。在他24歲那年,岳的母親在他的背上刻上了「忠忠報國」四個大字,讓他永遠不忘記「精忠報國」。
岳飛秉承「智、信、仁、勇、嚴」五字,率軍與金軍英勇作戰,在戰火紛飛中保護了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贏得了廣泛的尊敬。
關聖帝君降筆真經
吾是漢關聖帝,敕諭大眾聽聞,世上不齊等事,全憑一點真心,正直光明不屈,死生順逆當分。
吾嘗下遊漢季,結盟皇叔三人,桃園名重千古,單刀秉燭於今,寄曹明來明去,吞吳為漢亡身。
上帝憐我忠耿,獨敕宣化幽明。
令我日遊天下,鑒別忠佞紛紛,一切貪殘奸巧,還償果報斤斤。
最戒讀書文士,並及官宦軍民,第一休欺父母,切莫圈套鄉鄰。
貧富先交朋友,朋友乃是五倫,信心內外平等,何妨蹇難災迍。
曹操無底深險,現今受罪幽冥,孔明只緣忠義,幽冥群奉為神。
直心直受真福,巧來巧計禍因,有過昭如日月,無私天地同群。
果然兒女不誑,到處鬼怕神欽,設計偷艑女色,自已帷薄宣淫。
弄手誆騙財物,輩輩嫖賭淪侵,比比爭能爭勝,往往越賤越貧。
快快收心猛醒,休休愈墮愈深,三生輪迴惡趣,千載唾罵難禁。
筆尖添減情罪,如劍夜誅滿門,尤恨毒心狼婦,花言啜哄鄉親。
唆夫罵公罵婆,令我一見生瞋,泥像揮刀剖腹,分斬母子平均。
可喜平人孝悌,朝夕買辦糧薪,霎時風行泥馬,鴕回萬里窮軍。
欲求長生育子,急宜戒殺放生,不食牛犬等肉,可免牢獄囚刑。
男女遵奉吾語,遇難我自降臨,戰場驅逐鬼魅,刀光雷雨血淋。
護國百折不改,助爾加爵策勳,富貴永昌奕世,眉壽永無災侵。
如有毀法妄想,斗秤欺哄愚氓,不許生身人世,阿鼻地獄呻吟。
那時悔過已晚,急早佩服法文,回頭諸惡莫作,勉勵眾善奉行,(誦畢三叩首)
桃園明聖經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