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靈驗無比的北京雍和宮護法神(韋馱普薩+四大天王)



韋馱梵語:Skanda),原譯作塞建陀私建陀室建陀,簡稱建陀,後「建」被誤寫為「違」,再簡化為「韋」,變成韋陀韋馱,又稱韋馱天韋馱菩薩。是佛教的知名護法執金剛神之一,為菩薩化身,過去為法意太子,因發願為密跡金剛力士來護持千位兄長成佛[1],願力的關係,示現護法相,後來蒙受釋迦牟尼佛授記,將於未來賢劫千佛中,最後一位成佛,佛號樓至[2],韋馱菩薩過去的名號於佛典中有著不同的翻譯,《悲華經》稱名為「持力捷」、「火淨藥王[3],《大乘悲分陀利經》稱名為「持大力童子」、「無垢明藥王」[4][5]。世傳祂統領東西南三大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巡遊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寺院都會供奉祂,並常將其的形象印在佛經與佛教典籍的末頁,冀望韋馱菩薩護持,讓正法久昌[6]。在漢傳佛教中,韋馱天也被奉為二十諸天二十四諸天之一的護法神,而祂的神像通常被擺在寺廟的大雄殿或四大天王殿裡。

韋馱菩薩形象來自於南方增長天王部下一名韋姓的將軍,為身穿盔甲、手持寶杵的天神身相。後來由於民間混淆的關係,這位韋將軍的形象,就成了韋馱菩薩的形象。







 




四大天王分別是:

  • 東方持國天王梵語Dhṛtarāṣṭra;藏名:Yul-hkhor-bsrun):「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寶刀,在中國佛教形象,手持琵琶阮琴 ,有兩義:一、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1];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部眾(多是八部眾中的音樂神),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琵琶代表『風調雨順』中的『調』。
  • 南方增長天王梵語Virūḍhaka;藏名:Hphags-skyes-po):「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在中國佛教形象,手握寶劍,有兩義:一、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1];二、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劍,即「劍鋒」,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風』。
  • 西方廣目天王梵語Virūpākṣa;藏名:Mig-mi-bzan或Spyan-mi-bzan):「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在中國佛教形象,手纏一條,有兩義:一、表世間多變之意,二、是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1]。他負責守護西牛貨洲,以龍王等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龍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順』。
  • 北方多聞天王梵語Vaiśravaṇa;藏名:Rnam-thos-kyi-bu或Jambhala):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右手托寶塔,左手持三叉戟,在中國佛教形象,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有兩義:一: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外面環境染污[1];二、用以遮蔽世間,避免邪神危害,以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羅剎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也是四天王的首領。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傘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雨』。[2]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其南北長400米,占地66000平方米,布局分為東、中、西三路,共有五進院落。其始建於明代,原為太監官房。1694年,清朝康熙皇帝在其舊址上為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皇帝)建立了府邸。雍正皇帝即位後,將其前半部改為黃教上院,後半作為行宮,後行宮遇火被焚。1725年,上院改為行宮,正式更名為雍和宮。1744年,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於1957年入選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