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大白傘蓋佛母 助人度過災劫


 

大白傘蓋佛母 堅甲咒】

「長咒」:嗡。沙爾哇。打他架打。阿尼卡施打。打把遮。吽呸。吽。媽媽吽呢梭哈。

「短咒」:吽。媽媽。吽尼。梭哈。


【大白傘蓋佛母 法相簡介】

「大白傘蓋佛母」形象有一面二臂、三面六臂,以及千面千臂等多種。

一面二臂三目的「大白傘蓋佛母」,身色潔白,左手持傘蓋,右手施願印,佛母跏跌坐於蓮花法座上。

千面千臂千眼千足的「大白傘蓋佛母」身色潔白,珠鬘瓔珞,種種嚴飾。其形象:中央面白色具三目,左右各具兩面,為紅黃紅綠等色,均三目者。正面頂上具五面,左右各具九層。

正面主要兩臂左手持大白傘蓋當胸,右手持法輪(或金剛杵),四周圓具多手,分持鈴、杵、法輪、鈎、索、弓、箭等無數法器,如千輻輪狀,外有烈火熾燃。

佛母天衣重裙,百寶裝嚴,千足威立,座下遍蔭天人,及諸有情。


【蓮生活佛 盧勝彥法王寶貴法語開示--大白傘蓋佛母偉大來歷及殊勝的修持口訣】

「大白傘蓋佛母」為金剛頂髻大迴遮母,是千手千面千眼千足,原是不二熾燃具萬種相的寬廣大白母,主宰了三界中圍的一切眾生。佛母有大威力,能放光明覆蓋一切眾生,以大白傘為三昧耶形,故名「大白傘蓋佛母」。

「大白傘蓋佛母」是由釋迦牟尼佛無上頂的光明所化身的大佛母,在藏密備受尊崇,認為這一尊和尊勝佛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同俱有遮止一切災難的大法力。

「大白傘蓋佛母」的緣起是:「帝釋天跟阿修羅戰爭時期,帝釋天戰爭失敗,求助釋迦牟尼佛。由釋尊的頭頂化現出千手千臂千足「白色無敵大佛母」。釋尊宣說【大白傘蓋陀羅尼咒】,大白傘蓋佛母將整個帝釋天迴遮掩蓋起來,因此阿修羅眾無法進攻,乃止息此次戰爭」。

「大白傘蓋佛母」祂本身威力金剛無敵。所謂無敵,就連最強盛的阿修羅王都被打敗,所以祂的威力無窮,因此稱之為「無敵」。「大白傘蓋佛母」的威力,能使所有的怨敵自行退散,天魔邪魔退散,並摧毀一切的降頭詛咒,能由阿彌陀佛增添壽命,破天地水三魔,凡一切疾厄、魂夢不安,魍魎現形,皆可破之。

「大白傘蓋迴遮母」在經典中記載,祂是所有諸佛菩薩的護法、護法母,因為祂的護持,所以出生很多的佛。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北京雍和宮藥師佛的治病傳奇


 「雍和宮殿」為正殿,原名為銀安殿,殿內正北供奉三世佛,即為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正殿兩側供奉為十八羅漢、東北角供奉著觀世音及西北角供奉彌勒佛,殿外有東西配殿四座,稱為「四學殿」;「法輪殿」原為雍王府寢殿,殿堂高大、黃瓦玉階,殿頂設有五座閣樓,樓上各建一座金銅喇嘛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峰;法輪殿內有一木盆為魚龍變化盆,又稱洗三盆,相傳為乾隆皇帝剛出生用的「洗三盆」,「洗三」是小孩在出生第三天要一次澡的俗稱,也隱喻著用此盆洗澡的小孩日後會飛黃騰達。在宗喀巴銅像後面的五百羅漢山,是由紫檀木雕製而成,羅漢山上置有五百尊由金、銀、銅、鐵、錫金屬製成的羅漢像,堪稱是雍和宮三絕之一。 。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其南北長400米,占地66000平方米,布局分為東、中、西三路,共有五進院落。其始建於明代,原為太監官房。1694年,清朝康熙皇帝在其舊址上為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皇帝)建立了府邸。雍正皇帝即位後,將其前半部改為黃教上院,後半作為行宮,後行宮遇火被焚。1725年,上院改為行宮,正式更名為雍和宮。1744年,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於1957年入選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內城東北原明代內官監官房舊址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該府最初稱「四爺府」或「禛貝勒府」,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曆出生於王府東書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雍王府潛邸升格為宮殿[1],並改名為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宮內停放雍正帝靈柩,為此將主要殿宇覆瓦升格為黃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時期,雍和宮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為藏傳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居住於此。乾隆帝即位後,於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中路和東路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將主要殿宇改為佛殿,並為寺廟賜名「噶丹敬恰林」。東路行宮繼續由皇室使用,後因失火而焚毀。根據《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的記載,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內務府衙門交付該處大臣三和要拆毀景山內萬福閣,拆後將木磚瓦石等物件運至雍和宮。景山北牆開一大門,運出諸物件。

1961年雍和宮被列入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雍和宮被定為其中一個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宣揚金剛經功德超過1億美金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靈驗無比的北京雍和宮護法神(韋馱普薩+四大天王)



韋馱梵語:Skanda),原譯作塞建陀私建陀室建陀,簡稱建陀,後「建」被誤寫為「違」,再簡化為「韋」,變成韋陀韋馱,又稱韋馱天韋馱菩薩。是佛教的知名護法執金剛神之一,為菩薩化身,過去為法意太子,因發願為密跡金剛力士來護持千位兄長成佛[1],願力的關係,示現護法相,後來蒙受釋迦牟尼佛授記,將於未來賢劫千佛中,最後一位成佛,佛號樓至[2],韋馱菩薩過去的名號於佛典中有著不同的翻譯,《悲華經》稱名為「持力捷」、「火淨藥王[3],《大乘悲分陀利經》稱名為「持大力童子」、「無垢明藥王」[4][5]。世傳祂統領東西南三大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巡遊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寺院都會供奉祂,並常將其的形象印在佛經與佛教典籍的末頁,冀望韋馱菩薩護持,讓正法久昌[6]。在漢傳佛教中,韋馱天也被奉為二十諸天二十四諸天之一的護法神,而祂的神像通常被擺在寺廟的大雄殿或四大天王殿裡。

韋馱菩薩形象來自於南方增長天王部下一名韋姓的將軍,為身穿盔甲、手持寶杵的天神身相。後來由於民間混淆的關係,這位韋將軍的形象,就成了韋馱菩薩的形象。







 




四大天王分別是:

  • 東方持國天王梵語Dhṛtarāṣṭra;藏名:Yul-hkhor-bsrun):「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寶刀,在中國佛教形象,手持琵琶阮琴 ,有兩義:一、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1];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部眾(多是八部眾中的音樂神),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琵琶代表『風調雨順』中的『調』。
  • 南方增長天王梵語Virūḍhaka;藏名:Hphags-skyes-po):「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在中國佛教形象,手握寶劍,有兩義:一、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1];二、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劍,即「劍鋒」,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風』。
  • 西方廣目天王梵語Virūpākṣa;藏名:Mig-mi-bzan或Spyan-mi-bzan):「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在中國佛教形象,手纏一條,有兩義:一、表世間多變之意,二、是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1]。他負責守護西牛貨洲,以龍王等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龍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順』。
  • 北方多聞天王梵語Vaiśravaṇa;藏名:Rnam-thos-kyi-bu或Jambhala):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右手托寶塔,左手持三叉戟,在中國佛教形象,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有兩義:一: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外面環境染污[1];二、用以遮蔽世間,避免邪神危害,以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羅剎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也是四天王的首領。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傘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雨』。[2]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其南北長400米,占地66000平方米,布局分為東、中、西三路,共有五進院落。其始建於明代,原為太監官房。1694年,清朝康熙皇帝在其舊址上為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皇帝)建立了府邸。雍正皇帝即位後,將其前半部改為黃教上院,後半作為行宮,後行宮遇火被焚。1725年,上院改為行宮,正式更名為雍和宮。1744年,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於1957年入選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北京經商祈福先拜雍和宮彌勒普薩


 感謝彌勒普薩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助我北京經商逢凶化吉,一切順心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其南北長400米,占地66000平方米,布局分為東、中、西三路,共有五進院落。其始建於明代,原為太監官房。1694年,清朝康熙皇帝在其舊址上為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皇帝)建立了府邸。雍正皇帝即位後,將其前半部改為黃教上院,後半作為行宮,後行宮遇火被焚。1725年,上院改為行宮,正式更名為雍和宮。1744年,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於1957年入選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內城東北原明代內官監官房舊址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該府最初稱「四爺府」或「禛貝勒府」,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曆出生於王府東書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雍王府潛邸升格為宮殿[1],並改名為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宮內停放雍正帝靈柩,為此將主要殿宇覆瓦升格為黃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時期,雍和宮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為藏傳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居住於此。乾隆帝即位後,於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中路和東路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將主要殿宇改為佛殿,並為寺廟賜名「噶丹敬恰林」。東路行宮繼續由皇室使用,後因失火而焚毀。根據《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的記載,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內務府衙門交付該處大臣三和要拆毀景山內萬福閣,拆後將木磚瓦石等物件運至雍和宮。景山北牆開一大門,運出諸物件。

1961年雍和宮被列入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雍和宮被定為其中一個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主要建築

[編輯]
  • 牌樓:位於雍和宮中路南端入口處,有牌樓三座,中央的牌樓為三間四柱九樓,題額為「寰海尊親」和「群生仁壽」,牌樓南為影壁。兩側牌樓為三間四柱七樓。樓柱原為金絲楠木修建,抗戰日軍占領時期改為水泥柱。牌樓北為輦道,直通雍和宮正門昭泰門
  • 昭泰門:為琉璃隨牆門,面闊三間。門內有碑亭兩座,以及鐘鼓樓。東西為阿斯門,是清朝王府遺留的規制。鼓樓旁有熬製臘八粥的大銅鍋,每年農曆臘月均在此舉行施粥儀式。
  • 天王殿:在昭泰門內,單檐歇山頂建築。原為雍王府正門,後改為佛殿,內供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陀。殿後院中有銅鼎、御碑亭、銅須彌山、嘛呢杆。
  • 正殿:又稱雍和宮,原為雍王府銀安殿。為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前有月台,殿內供奉縱三世佛燃燈佛(左側)、釋迦佛(中央)和彌勒佛(右側)。[2]東北角為觀世音立像,西北角為彌勒佛立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殿外院落有東西配殿四座,又稱「四學殿」,即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
  • 永佑殿:原為雍王府內門,規制同天王殿。殿內供奉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藥師佛和獅吼佛[3]
  • 法輪殿:原為雍王府寢殿,殿內布局同紫禁城坤寧宮瀋陽故宮清寧宮類似,即東半部為居住空間,西半部為薩滿教佛堂。乾隆時期加以大幅改動,平面布局改為十字形,面闊七間,前後各出五間抱廈。殿頂按照藏傳佛教傳統設有五座小閣,象徵須彌山的五峰。殿內正中蓮花台上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像。宗喀巴大師銅像的兩側有兩座木質講經台。1954年,班禪達賴到北京時在此講經布道。宗喀巴像背後為木雕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由紫檀木雕鏤而成,上放置有五百尊由金、銀、銅、鐵、錫鑄造而成的羅漢像。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傳為乾隆帝的「洗三盆」。[4]
  • 萬福閣:位於法輪殿之後,原為雍王府後罩樓。樓高三層,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三座樓閣之間有飛閣復道凌空連接,宛如仙宮樓闕,是唐朝時代佛教建築的典型風格,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飛閣復道的僅存實例。萬福閣內有一尊高18米、寬8米的彌勒佛站像,身體主體部分用整根白檀木雕成(整木高26米,地下埋入8米,地面上高18米),為七世達賴進貢(康熙年間,清政府幫助達賴鎮壓西藏暴亂,實現政教一統)。[5]
  • 阿嘉倉:位於昭泰門外,輦道兩側,是歷代活佛的佛倉(即住所)。西側有佛倉三座,自南向北為洞闊爾呼圖克圖佛倉、薩木薩呼圖克圖佛倉和諾門罕呼圖克圖佛倉。東側有佛倉一座,即阿嘉呼圖克圖佛倉。此外,在中路東側還有佛倉三座,即土觀呼圖克圖佛倉、濟隆呼圖克圖佛和果蟒呼圖克圖佛倉。

萬福閣東廂銅鑄照佛、法輪殿紫檀木五百羅漢山、萬福閣白檀香木雕刻彌勒佛像並稱為「雍和宮三寶」。

宣揚金剛經功德超過1億美金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感謝北京雍和宮綠白度母助我資金周轉順利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其南北長400米,占地66000平方米,布局分為東、中、西三路,共有五進院落。其始建於明代,原為太監官房。1694年,清朝康熙皇帝在其舊址上為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皇帝)建立了府邸。雍正皇帝即位後,將其前半部改為黃教上院,後半作為行宮,後行宮遇火被焚。1725年,上院改為行宮,正式更名為雍和宮。1744年,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於1957年入選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內城東北原明代內官監官房舊址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該府最初稱「四爺府」或「禛貝勒府」,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曆出生於王府東書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雍王府潛邸升格為宮殿[1],並改名為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宮內停放雍正帝靈柩,為此將主要殿宇覆瓦升格為黃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時期,雍和宮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為藏傳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居住於此。乾隆帝即位後,於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中路和東路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將主要殿宇改為佛殿,並為寺廟賜名「噶丹敬恰林」。東路行宮繼續由皇室使用,後因失火而焚毀。根據《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的記載,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內務府衙門交付該處大臣三和要拆毀景山內萬福閣,拆後將木磚瓦石等物件運至雍和宮。景山北牆開一大門,運出諸物件。

1961年雍和宮被列入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雍和宮被定為其中一個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主要建築

[編輯]
  • 牌樓:位於雍和宮中路南端入口處,有牌樓三座,中央的牌樓為三間四柱九樓,題額為「寰海尊親」和「群生仁壽」,牌樓南為影壁。兩側牌樓為三間四柱七樓。樓柱原為金絲楠木修建,抗戰日軍占領時期改為水泥柱。牌樓北為輦道,直通雍和宮正門昭泰門
  • 昭泰門:為琉璃隨牆門,面闊三間。門內有碑亭兩座,以及鐘鼓樓。東西為阿斯門,是清朝王府遺留的規制。鼓樓旁有熬製臘八粥的大銅鍋,每年農曆臘月均在此舉行施粥儀式。
  • 天王殿:在昭泰門內,單檐歇山頂建築。原為雍王府正門,後改為佛殿,內供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陀。殿後院中有銅鼎、御碑亭、銅須彌山、嘛呢杆。
  • 正殿:又稱雍和宮,原為雍王府銀安殿。為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前有月台,殿內供奉縱三世佛燃燈佛(左側)、釋迦佛(中央)和彌勒佛(右側)。[2]東北角為觀世音立像,西北角為彌勒佛立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殿外院落有東西配殿四座,又稱「四學殿」,即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
  • 永佑殿:原為雍王府內門,規制同天王殿。殿內供奉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藥師佛和獅吼佛[3]
  • 法輪殿:原為雍王府寢殿,殿內布局同紫禁城坤寧宮瀋陽故宮清寧宮類似,即東半部為居住空間,西半部為薩滿教佛堂。乾隆時期加以大幅改動,平面布局改為十字形,面闊七間,前後各出五間抱廈。殿頂按照藏傳佛教傳統設有五座小閣,象徵須彌山的五峰。殿內正中蓮花台上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像。宗喀巴大師銅像的兩側有兩座木質講經台。1954年,班禪達賴到北京時在此講經布道。宗喀巴像背後為木雕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由紫檀木雕鏤而成,上放置有五百尊由金、銀、銅、鐵、錫鑄造而成的羅漢像。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傳為乾隆帝的「洗三盆」。[4]
  • 萬福閣:位於法輪殿之後,原為雍王府後罩樓。樓高三層,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三座樓閣之間有飛閣復道凌空連接,宛如仙宮樓闕,是唐朝時代佛教建築的典型風格,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飛閣復道的僅存實例。萬福閣內有一尊高18米、寬8米的彌勒佛站像,身體主體部分用整根白檀木雕成(整木高26米,地下埋入8米,地面上高18米),為七世達賴進貢(康熙年間,清政府幫助達賴鎮壓西藏暴亂,實現政教一統)。[5]
  • 阿嘉倉:位於昭泰門外,輦道兩側,是歷代活佛的佛倉(即住所)。西側有佛倉三座,自南向北為洞闊爾呼圖克圖佛倉、薩木薩呼圖克圖佛倉和諾門罕呼圖克圖佛倉。東側有佛倉一座,即阿嘉呼圖克圖佛倉。此外,在中路東側還有佛倉三座,即土觀呼圖克圖佛倉、濟隆呼圖克圖佛和果蟒呼圖克圖佛倉。

萬福閣東廂銅鑄照佛、法輪殿紫檀木五百羅漢山、萬福閣白檀香木雕刻彌勒佛像並稱為「雍和宮三寶」。

宣揚金剛經功德超過1億美金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