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那含牟尼佛,過去七佛第二佛
賢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長阿含經云:「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淨城。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三萬;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鬱多樓;侍者安和;子導師。」
佛不見身知是佛 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於生死
覺悟之道,如闇室得光明;一旦光明出現,黑闇盡除,請問:
因何住於闇室?
光明予你的究竟利益?
如果,只是為了看不見,但求有光明;卻不知想欲看見什麼?原本在尋找什麼?那末,你必定仍舊處於「迷惑」之中,根本與覺和悟毫無交涉!
佛的法義,具足了智慧的圓滿,常住覺悟之境而無餘惑;猶若湛然太空,朗淨坦蕩,無實無虛。或者說:
無染無著的本來面目。
無智無愚的清淨自性。
但是:
有若普被宇寰的陽光。
有若滋潤大地的雨露。
假使,論及他是什麼?為什麼?行者大德!你可曾駐足鬧市,注意到來去匆匆的眾生,心念中湧現許多疑惑之時,有否將自己投入其間?!如果,你的答案是:
肯定的,你將更迷惑。
否定的,你將更可憐。
如何?別以為太過於貶,應該知道:
不見身知是,實有知則無;能知罪性空,不怖住生死。
如何不見?如何實有?如何能知?如何不怖?欲知究竟,圓智當前;相應功德,修方始證。從來一個「覺」字,總不離悟因悟緣悟自然性,所謂無雲難見雨,有我業即生;修學之道,不是鑽研相對之中,而是確定突破了些什麼!不然,絕對的成果,在葡萄架上,蝸牛往往為什麼捷足先登!
行者!莫做黃麗鳥,何妨效蝸牛。
贊同麼?覺不在見,知來自智。古人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黑闇中固然希望光明,卻不可忽視了處身黑闇中的你,那一連串存在的為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