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北京尋求智慧及福氣的好地方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中國漢族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

 (藏文ཙོང་ཁ་པ་།藏語拼音Zongkaba威利Tsong་kha་pa,意為「宗喀」人,1357年-1419年),法名羅桑札巴,意為 「善慧名稱」,通稱宗喀巴 、宗大師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42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清辯兩家見解的異同,了悟到「緣起性空」,提倡「中觀應成」,並依此批判當時西藏流行之各種中觀學說,主張「一切法唯名分別安立」,建立他在中觀思想方面的獨特主張。[1]其弟子克主傑班禪轉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達賴轉世之初尊,宗喀巴是藏傳佛教一代祖師,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化身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內城東北原明代內官監官房舊址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該府最初稱「四爺府」或「禛貝勒府」,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曆出生於王府東書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雍王府潛邸升格為宮殿[1],並改名為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宮內停放雍正帝靈柩,為此將主要殿宇覆瓦升格為黃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時期,雍和宮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為藏傳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居住於此。乾隆帝即位後,於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中路和東路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將主要殿宇改為佛殿,並為寺廟賜名「噶丹敬恰林」。東路行宮繼續由皇室使用,後因失火而焚毀。根據《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的記載,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內務府衙門交付該處大臣三和要拆毀景山內萬福閣,拆後將木磚瓦石等物件運至雍和宮。景山北牆開一大門,運出諸物件。

1961年雍和宮被列入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雍和宮被定為其中一個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